帝都鸡娃千千万,海淀鸡娃占一半。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言,是因为海淀区的教育水平是全北京,乃至全国都享誉闻名的。海淀六小强: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清华附中、101中学、十一学校,个顶个都是神级一样的存在。综合来看,海淀区被称为教育专区是实至名归的。但海淀区能有如今这样的教育水平,是因为教育水平比其它地方要好吗?海淀教育的真相是什么样的?对那些不是特别拔尖的学子家庭,出路又在哪里呢?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招生班级:鸿志班、笃学班、翰林班
★招生对象:京籍全日制:高复生,京籍回京,高一至高二全日制
非京籍全日制:天津河北等省高考生,高一至高二全日制
★师 资:特聘海淀高中校长,教学管理,特邀海淀高考团队授课
海淀教育强的真相
海淀教育为何那么强?其实海淀教育水平高,离不开这三个因素。
一、海淀区遍布高素质的父母
海淀区高手云集的不仅仅是学霸孩子,更有数不清的学霸家长。能在海淀区留存并工作扎根下来的,他们中大多数都是考二代。
这些考二代本身知识素质高,加上自己身为吃到教育红利的人,肯定也不会放过对孩子的教育。且自身周围的资源丰富,给孩子创造出的教育环境一定是比普通家庭要优秀。
如果海淀的父母们聚会,那么你会发现,他们谈论的话题不是家长里短,不是孩子吃喝拉撒,更多的是奥数、杯赛。
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说几个海淀父母凑到一桌吃饭。
一共6个人,除了作者夫妻俩,其余父母:
每人至少得过一个科目的奥赛全国一等奖,还有人拿了两个、三个,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奥赛全面开花。
说到奥赛,这四个海淀中年老父老母亲,居然还兴奋得像中学生一样,清华爸爸随手扯了张餐巾纸,给大家出了一道奥赛题,没想到他们几个还衍生出多种解题思路……
这种饭局在其他地方,可能会非常少见。
但是在海淀凑一桌这样的饭局,倒真不算什么难事儿。在一个班里,清华博士爸爸、北大、中科院等985名校的妈妈就占了大多数。
此外,海淀最鸡血的家长群的构成,就是北京土著、985/211名校的硕博,以及全国各地来北京打拼并最终扎根的人。
这些人,比任何地方的父母,都更早的看到了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更了解读书对一个人命运的改变。所以,外界任何人大谈“童年不用学太多,让孩子快快乐乐就好”的时候,他们是绝对不相信的。
他们自己享受了读书、读好学校带来的红利,自然也会拼尽全力,把孩子送进好学校
强学校配强家长,一拍即合,根本不用鼓动,学习氛围自然浓厚。
有这样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之路来说,直接领先了其它孩子一百米。换句话说,海淀的生源,因为有了这帮高质量家长,也变成了高质量生源。
二、海淀区名校众多,优质教育资源集中
一个地方的教育氛围好不好,最硬核的参考因素就是它周围的名校多不多。
海淀区优质教育资源集中,有许多顶级的小学和中学,比如人大附小、人大附中和101中学等。这些学校教学环境好,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理念先进,学习氛围好。好学生进去后,成绩自然而然飞速提升。
除了拥有海淀六小强等知名高中,最重要的是拥有我们熟知的清华,北大以及另外的26所高校,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等一众名校。
拥有这么丰富的大学资源,对于下属的附中和师资都是有很大的影响。其教育影响力也会对当区造成正面的引导。
三、越强的人越努力
有句话说的好,不怕别人比你强大,怕的是比你强大的人还在努力。
海淀鸡娃之所以要鸡,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再清楚不过,要上他们“家门口”的学校,需要达到的标准是极高的。
那么,海淀的孩子,到底在拼什么?
在聊海淀孩子在拼什么的话题之前,可以先跟大家聊聊的是:北京的好学校,到底要什么?
我们来看一下北京大学2022年的强基招生简章入围条件:
其他有强基计划招生资格的好大学,也都差不多有类似的要求,都能看出来他们要的绝不仅仅是文化课分数高的孩子。他们要成绩优异、素质全面、奖项加身、特长傍身的孩子。而这样的孩子绝不是横空出世的,必然要求父母去奋力托举。父母必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谋划布局,为孩子铺平道路。
这些路径,大概就是以下几点:
人大早培、早早培:
一般是填报简历,经过2到3轮的各种笔试、面试的选拔,7、8千人报名,最后录取五六十个的比例。
八少:
八中少年班,超常教育实验班,一般在5.6年级选拔,将初高中的课程,压缩到4年完成,一般14.5岁参加高考。
八素:
八中素质班,选择智力优秀的孩子,作为八少的补充,4年完成5、6年级和初中三年课程,3年完成高中,一般比正常孩子提前一年参加高考。
有了这些招生规则和前提,北京海淀的孩子们拼什么,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
(1)拼成绩
成绩是最基础的,没有好的成绩,任何名校的门槛都跨不进去。北京比较好的公立学校,教学质量相对其他地区确实要好很多。但是仅仅学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孩子还必须能够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以及很广的知识面。
比如人大附早培的考试题目,总共要分5场。有网友分享了今年其中一场的题目:
孩子们不仅要对课本知识有所掌握,对课外知识,也必须涉猎广泛,掌握扎实。
这还不算,最近几年,“PETKETFCE”又几乎成了所有孩子必然会准备的考试。全称是叫“剑桥通用英语五级考试 ”,是剑桥最早开发的一个英语测评体系,一旦考过,终身有效。这几年名校招生,这个证书几乎成了所有孩子的标配。
海淀父母的共识,是在小学阶段需要把孩子的英语推进到至少高中的程度。这样初中科目增多、压力增大的时候,孩子才有时间和精力,放到其他学科上去。
(2)拼奖项
奖项,就不用展开说了。好学校必然喜欢好学生,名校在选生源的时候,往往会特别留意学生有没有在国家级的重要比赛中获奖。奥数杯赛、华杯,走美杯,希望杯等等,这些都是重点小学中学的重要参照。很多学校,甚至只会看一等奖获奖学生的简历。
(3)拼特长
在海淀,很多父母的目标不是清北,他们把孩子放到国际班,希望冲刺“藤校”。如果要把孩子送入国际名校,普通的弹琴、绘画、唱歌、跳舞这些特长,就已经不够了。很多父母调侃,钢琴已经排在最后了。
为了让孩子简历亮眼,很多家庭在培养孩子与众不同的特长。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兴趣班鄙视链,大概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在运动类里:马术>高尔夫>冰球>击剑>棒球/美式橄榄球>花滑>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
在乐器类里:管风琴>竖琴>大提琴>小提琴>长笛>萨克斯>架子鼓>钢琴
简单的学还不行,为了进名校,就一定要拿到证书。所以能看到,几乎每个北京的孩子,都报在学至少2种特长。
真实的海淀教育案例
大家都知道,北京各区的小学有一个“一流一类、一流二类、二流一类、二流二类”的划分,今天选取的家庭里,基本上从一流一类到二流二类都有,其中也有成功进入zzp的牛娃。
为了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看看海淀家长和海淀教育,来看看家长们都聊了有关孩子的学习生活哪些方面,和对教育有什么样的看法吧~
注:素材来源于知乎暖暖妈。
其实大家可以发现,海淀教育跟大家想得一样,也不一样。一样的是,传说中的鸡娃,攒班、培优、各种课程安排,都是存在的。但这并不是海淀教育的全部。
每个地方每个地区都会有鸡娃和不鸡娃的家长,海淀区也不例外。
就像上面几个家庭,都有各自的情况,也有各自对教育看法,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说,鸡娃这件事本身没有错,但不能把“鸡娃”作为一个统一的目标去追求,更不能把鸡娃作为一种价值观去宣扬。要看到,即使身在海淀这样被贴上鸡娃标签的地方,也并不是人人都在践行这一条教育之路。我们父母的,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帮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规划和学习方法。
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海淀
海淀区对于鸡娃家庭来说一定是不二之选,之前为了能在海淀有受教育的一席之地,其它区的鸡娃家庭为了学区房而散尽家财。
直到教育模式的改变,这一现象才得到缓解。可海淀区也像个围城一样,无数的人想要进去,也同样有人想要出来。
一位年轻妈妈在贴吧上吐槽生活质量低,老公工作加班,孩子学习压力大,在生活崩溃的边缘,她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决定,卖了1000万的学区房,逃离海淀,“寻找”幸福生活!
一位来自北京的高知妈妈陈夕,她和老公都是毕业于海外名校,而且还拿下了博士学位。因为她老公获得了国家级荣誉,所以他们的孩子有机会进入北京重点小学。
因为自家孩子没怎么做幼升小的准备,而且之前也是在国外上的幼儿园,所以孩子的培养更倾向于跳舞、游泳一类的培训,因此在学习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但是面对双减政策的出台,这位北京妈妈选择当一只鸵鸟,无论外面如何变化,无论内卷多么严重,孩子就是继续进行兴趣培训就好,如果之后实在不行,再转入国际赛道也不迟。
要海淀的教育资源是丰富且优秀的,这也就直接决定了竞争的激烈。
在海淀想要让孩子能突破层层的竞争,不仅仅是送到学校就够了的,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
在海淀求学的学子包括其家长们,都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以及做好死磕的准备。
据上述海淀妈陈夕说,孩子班上有位学霸,不仅每周要上英语辅导班,还有德语、芭蕾舞、艺术体操等项目。每天下午4:30放学后,学霸就被父母接走,路上吃点东西,然后从五点半开始,一直培训到晚上八点半。周末上午还有4小时的芭蕾训练,以及一下午的艺术体操课。“一般小朋友根本吃不消。”
不少家长在体制和国际赛道上的徘徊成了当下的主流,如何选择成了一个问题。一方面,面对的是海淀永无止境的鸡娃大战,一方面面对的是国际赛道的高昂开销和不稳定因素。
在海淀,真的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它的教育,家长们不如多给孩子和自己一些选择,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也并不代表孩子会被淘汰。
北京高考备考资料下载网入口>>>>>>>>>(点此进入)名校试题--试卷解析--最新试题--考点汇总--知识点讲解试题推荐:
北达培优课程推荐:(报名热线:400-616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