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三资料 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预测,考生必看!

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预测,考生必看!

2021-2022年,都有哪些人、事、物或者话题最有可能成为成为今年的高考题呢?北京北达教研组为大家整理分享2022年12大热点话题,分享给各位考生。 北达高考复读、高考外地回京全日制招生通知★2022高考复读全…

2021-2022年,都有哪些人、事、物或者话题最有可能成为成为今年的高考题呢?北京北达教研组为大家整理分享2022年12大热点话题,分享给各位考生。

北达高考复读、高考外地回京全日制招生通知
★2022高考复读全日制,应届生全日制,外地回京全日制采取择优录取原则。
★招生班级:鸿志班、笃学班、翰林班
★招生对象:京籍全日制:高复生,京籍回京,高一至高二全日制
                  非京籍全日制:天津河北等省高考生,高一至高二全日制
★上课形式:走读全日制,全封闭住宿全日制
★目      标:北大清华等985,211院校
★师      资:特聘海淀高中校长,教学管理,特邀海淀高考团队授课
★咨询电话:400-6168-182  010-62526900,


一、中国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新时代,要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理解中国,需要别人全面客观地看,更需要我们生动准确地说。新时代领路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讲好中国故事”。
请以“讲好中国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殷玉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多年来未走出过小村庄,却成了世界名人。从20岁起,她用了34年时间,绿化了7万多亩沙地。王继才用32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开山岛,让守岛报国的坚定信仰始终在心中闪光,让五星红旗在岛上高高飘扬。
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最美逆行”,山东日照环卫大爷捐赠12000元……
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地研发中国芯,只为尽快拥有自己的芯片……
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每天都在上演精彩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一
个课题。请综合以上材料,以“讲好身边的中国故事”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先结合事例,如“复兴号”列车、“一路一带”等,确定主题“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说好中国故事,从历史而起,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必将充满底气;说好中国故事,从现实而兴,一个脚踏实地的民族必将攻坚克难;说好中国故事,从未来而望,一个心怀梦想的民族必将乘风破浪。
最后,可以写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共商共建共享,讲好大国担当;累土不辍耕耘,讲好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着眼文化传播,实现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提高中国国际传播的亲和力、感染力等。
优秀句段: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中国故事源远流长、丰盈多彩;走向世界,发声当下,我辈青年意气风发、妙语连珠,向世界人民深情道来中国故事。
来,乘上复兴号列车,于“波澜不惊”中领略我国大好河山;瞧,三十六峰的天险上人头攒动,那是老百姓们富足精神的娱情;看,人民广场上衣袂翩飞,那是大爷大妈们健康生活的标志;品,那城市里的绿色车浪,是中国企业共享创新的奇思妙想……暂且休息,我还将带你穿梭繁忙的车间,惊叹于大国工匠的执着;我将带你纵横捭阖,于故宫中看王希孟的绿水青山;我将带你跋涉塞罕坝林场,飞上九天,一览中国对世界环境之贡献。然后继续我们的高铁之旅,从连云港出发,横贯中亚,西抵荷兰,中国一带一路给人们带去欢颜;中国世贸,万国云集,你将看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世界人民带去的红利。远渡重洋,重走郑和的线路,你将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生机盎然的中国。
故事里的一个个名字——勤劳勇敢的普通中国人的名字,不畏牺牲的革命英雄烈士的名字,为党和人民事业献出一切的共产党员的名字——是不会褪色、不会沉寂的。把这些故事、这些人物、这些名字串联起来,就如同一个个火种,汇聚成一把火炬,能照亮自己、照亮他人、照亮前进的道路。今天,我们是讲述故事的人也是书写故事的人,用奋斗把自己的故事写好讲好,每个人都能成为时代的主角,中国故事也一定会更精彩。
核心立意:用事实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大国形象。

二、航天精神

内容梗概:“嫦娥奔月”、屈原“天问”,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观天象,制历法,研制浑天仪,身绑“火箭”飞向天空,古代科学家孜孜探求浩渺宇宙。新中国成立以来,“飞天揽月”的探索从未间断:上世纪50年代,现代航天业艰难起步;70年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飞上太空;今天,“嫦娥”系列将“玉兔”送上月球,带回珍贵的月壤,“天问一号”飞过广袤的太空,即将着陆神秘的火星……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铸就了中国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金句:

1、“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孙家栋(中国航天的“大总师”)

2、梦寻九天,向往星河灿烂;神舟凯旋,续写崭新篇章。

3、世界上本没有奇迹,中国航天人以矢志不渝的奋斗书写了后来居上的神话,以一次又一次令世人惊艳的加速度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4、“神舟”问天,“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探寻九天的梦想从未停歇,奋斗的征程不曾止步,中国航天的精彩故事不断续写。

5、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中国航天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图景中的壮丽一帧,中国航天员的从容豪迈就是新时代人民精神面貌的生动展现。

6、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秉承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把过去千百年来的浪漫想象一个个变成了现实,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致敬中国航天人!

满分时评:《神舟再问天,奋斗是对太空最诗意的告白》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第二批“入住人员”,并将在轨驻留6个月,这将再次刷新中国人在太空的驻足纪录。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22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弱到强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们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

物换星移,岁月如诗。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却刻骨铭心。国庆期间,讲述父母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电影《我的我的父辈》燃爆银幕,其中的一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药雕刻师和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在丈夫牺牲之后,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和家庭,这一幕幕感人场景让观众破防。如果说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说到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把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神舟”与“神州”同音,当火箭升空时的地动山摇之声响彻在无数中国人心中,航天圆梦的自豪感已经涌动在祖国大地各个角落。既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带着这份文化自信和航天诗意向着太空之路去披荆斩棘,我们更能“击破万里苍穹”。

干的是惊天动地事,做起了隐姓埋名人,可爱可敬的中国航天人隔了漫漫岁月而来,他们让我们这个国家“手可摘星辰”。还是在今年国庆,一个“中国C位是怎样炼成的?”热搜刷爆社交媒体:新中国72岁生日之际,我们借助卫星从太空观察我们的祖国。由上海、嘉兴到江西瑞金、贵州遵义、陕西延安、河北西柏坡、北京,我们发现了一条中国人熟悉而陌生的脉络,它隐藏着中国百年来日月换新天的秘密。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轨迹,更是穿越百年的光荣之路,中国航天所擘画出的奋斗历程,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远不止是“星辰大海”。

神舟再问天,奋斗是对太空最诗意的告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现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身份”的变化,代表着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当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就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太空前几天,10月14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这不仅标志着我国“探日时代”的到来,更意味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延伸。中国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是对无垠太空的“心之向往”。相信这份以国之名的诗意告白,最终将凝聚成“奋斗吧,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谢伟锋)

三、家国情怀

内容梗概:杨振宁:与家国“共同途”
2021年9月,在“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杨振宁回忆了自己1971年首次访问新中国时,好友邓稼先写信给他,希望他“在国外时能经常想到我们的祖国”,也希望与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如今在会上,杨振宁深情回应邓稼先:“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50年是合了你这个‘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一个学科的发展,不是一位领军人物的单打独斗。用杨振宁的话说:“我的一生可以算作一个圆,从一个地方开始,走了很远的地方,现在又回来了。”从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开始,到2003年回国定居,杨振宁一直努力搭建中国与外界科学交流的桥梁。为国招揽学术人才、筹集学术资金、激活学术资源……奔波异国他乡,他始终心系家国。
精彩标题:
《情怀家国,方可行远》
《家国放心上,一生功课长》
《把青春相册嵌入时代画卷》
《与时代同心同向,让青春绽放光芒》
《小家和大家,共画同心圆》
《新时代大国青年的家国情怀》
事例语段:

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大物理学家——杨振宁

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60摄氏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哪怕过年不能回家、难与爱人相聚,也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他们用青春证明:最浪漫的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忠诚信念;最感人的不是卿卿我我,而是以身许国。现实中,边防战士、执勤交警、电力工人、外卖小哥……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一块块寻常的“铺路石”,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人民日报 石羚)

阖家团圆时,还有一群人坚守岗位,守护万家灯火,这温暖“很中国”;丹霞的红、雪山的白,湖海之蓝、沙漠之金,巍巍中华,山河壮阔,这个色彩“很中国”;兵马俑惟妙惟肖,“铜奔马”飘逸俊美,这样的艺术“很中国”……国庆之际,人民日报新媒体发起“这很中国”网络征集,网友纷纷用镜头记录身边的精彩,展示对家乡和祖国的深切热爱。一张张美丽的图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无不彰显炽热的家国情怀。

优秀时评文章:《从家国情怀中汲取复兴伟力》

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浴火重生,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数千载而生生不息,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家国情怀中汲取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孕育着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家、国关联的雏形可以追溯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坚信良好的道德是家庭关系的基础,而良好的家庭关系则是社会有序的前提,从而构建了以修身为起点、以经世济民为目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理论。经过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人的努力,家国情怀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总书记指出:“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不能齐家就不可能很好治国,要想齐家就必须修身。这在当今时代也有重要意义。

家国情怀是历代有识之士求索奋斗的精神追求。强烈的忧患意识,积极的入世精神,匡扶天下的济世情怀,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这种强有力的诉求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可以归于对家国治、天下平的理想追求。

家国情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内生动力。近代以来,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传统文化受到批判,但家国情怀顺应革命的需要,彰显了强大生命力。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前赴后继、上下求索;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舍小家顾大家,舍小爱成大爱,甚至不惜生命、慷慨赴死。辛亥烈士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信,就明确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感人情怀。正是由于家国情怀的彰显,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汇成了波澜壮阔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洪流。只要沉淀在民族基因里的家国情怀尚在,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如今,中华民族正走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国家贫穷、民族衰微,再美好的梦想都是奢谈;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个人梦想才能真正实现。正如总书记所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们只有把个体价值、家庭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自身的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梦想,才能成就事业、实现价值。(作者:张雪峰 来源:人民日报  )

四、奋进人生、巾帼英雄、承受压力

内容梗概:中国女足夺冠,创造历史!中国女足:相信拼搏的力量

2022年2月6日,在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以3∶2战胜韩国女足,第9次夺得亚洲杯冠军。回顾中国女足发展史,最近一次夺冠是在2006年,且中国女足近20年在世界大赛上的发挥和成绩始终不太理想。而此次亚洲杯之路也并不轻松,面对队伍组建磨合、核心主力受伤、日韩女足整体实力增强等挑战,主教练水庆霞精准部署、及时调整,积极鼓励队员迎难而上。中国女足在半决赛对阵日本,两度落后、两度扳平,不放弃场上任何一秒,在体力已经接近透支的时候,依旧全力以赴,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中国女足在决赛对阵韩国,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依然保持昂扬斗志,积极拼抢创造机会,用坚持到底的拼搏精神实现惊天逆转。
精彩时评:

1.#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我们都知道,与日本苦战120分钟,中国女足姑娘的体能消耗有多大;我们都知道,带伤上阵的王霜,要忍受多少疼痛;我们都知道,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实现两球落后的逆转是多么困难……但是,我们更加相信,我们可以永远相信中国女足!史诗逆转、梦幻绝杀。重回亚洲巅峰,中国女足的姑娘们,你们值得一切赞美!——人民日报

2.“铿锵玫瑰”再度怒放。王霜们身上,体现了老一辈中国女足拼搏精神的传承。祖国在她们心中。攻入制胜球的王霜赛后说,落后的时候从没有想过要放弃。

这就是精神传承的伟大之处——挽狂澜于既倒,濒绝境而重生,永远不向困难低头。

这是中国女足该有的样子,是中国体育该有的样子,也正是中国的样子。——新华社

核心立意:学习女足精神,致敬永不言败的拼搏。

五、传统与创新、文化传承

内容梗概:河南卫视好戏连台,坚持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2021年,河南卫视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朋友圈数次“出圈”。从2021年河南春晚中《唐宫夜宴》里古灵精怪的“唐宫小姐姐”、《端午奇妙游》里绝美的“洛神水下飞天”、《七夕奇妙游》中刚柔并济的“龙门金刚”,到《重阳奇妙游》中的“凤凰于飞”“李白踏歌”……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串联多个中国传统节日,通过鲜活、有趣的艺术演绎,实现了文化破圈传播。

同时该系列节目也侧重保持技术赋能的特点,运用5G+AR技术,借助现代化的声光影技术,通过全新的演绎,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向传统要资源,向现代要技术,植根于古老中原大地的河南卫视找到了文化出圈的密码,造就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与其他地方卫视娱乐至死的价值引领与导向不同,河南卫视坚守优质内容,深挖传统文化。为观众奉上了一道又一道文化大餐。

精彩时评:

1.河南广播电视台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积极探索创新传统文化视听节目的艺术展现、时尚表达及传播技巧,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呈现了传统文化之美。实践证明,广播电视媒体只有立足优秀文化资源,唱响“中国风”,紧跟“中国潮”,传承创新,深耕细作,才能把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精彩展现出来,讲好黄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光明日报)

2.河南卫视在官方微博晒出龙门金刚众多精彩动图,并表示:“龙门,在中华文明中表示一道大坎。在这里意味着跨沟过坎后的升华。金刚,在传统文化里有辟邪镇恶的意义,更寄托了人民对幸福安康的期盼!河南人自古以来从不向苦难低头。这也是中华文明从未断绝的精神内核。河大卫立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羊城晚报)

核心立意:传统文化搭上创新载体,才能更好地传承。

目前距离2022年高考还有14天,选择院校和专业也要提上日程,想要根据自己的二模成绩来选择,却苦于没有方法无人指导。

六、审美健康、美育

内容梗概:奥运会重塑审美观,展现多元美的世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从冬奥会的举牌小姐,再到不负众望的“青蛙公主”谷爱凌、一鸣惊人的苏翊鸣,再到要做“冰上尖刀”的任子威……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 等话题冲上热搜,以后的审美,是健康、自然、自信、和谐、多元,不再是一味的“白幼瘦”“小鲜肉”审美了。

这些奥运健儿突然让大众发现了更加多彩的审美世界,那就是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健康之美。奥运健儿们以速度、力量和技巧的组合,为人们展示了更加多元的审美世界,拓宽了人们对美的认知。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的教育。

美育不仅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审美眼光,更关系到一个的人格的养成、灵魂塑造。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关乎孩子的快乐幸福,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造美育环境和达成美育共识,让孩子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成就更加丰富和饱满的人生。

核心立意:拒绝刻板、偏狭的美,拥抱健康、多元的美。

七、平视世界

内容梗概:“两个辛丑年的对比”:从丧权辱国到平视世界

“我现在讲一句,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3月18日,中方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的这番表态字字铿锵、掷地有声。社交媒体上,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和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议场景对比图在网上刷屏传播。

这一幕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动不已,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中方代表理直气壮、有理有利有节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的举动,得民心、顺民意、长志气。

回顾1901年的辛丑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 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没有和对方谈判的资格,只能被迫接受一系列的不平等约定。

再看一百二十年后的今天,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早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连续第二年超过1万美元,绝对贫困被彻底消除。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具有显著优势,中国人民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身的问题。特别是疫情袭来时,“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给中国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公开课,破除了对西方的盲目崇拜。今天我们有底气、有实力,可以掷地有声地说一句:“请注意你对中国说话的态度。”

今昔对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维护自身的尊严,才能有底气,才能在激励的竞争中掌握话语权。历史证明,地位都是靠实力争取来的。以史为鉴,我们更需要筑梦踏实、自强不息!

核心立意:平视世界是因为有实力,有自信。

八、双减政策、全面发展

内容梗概:“双减”政策落地,让教育回归正轨。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0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深化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双减”是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又一次顶层设计!

精彩时评:

1.人民日报——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节选)。

“双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家长和社会均是做好“双减”工作的重要责任主体,密切家校联系、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统筹学校、社会、家庭力量,真正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的三位一体育人格局,才能确保治理效果的最大化。精心组织实施,务求取得实效,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一定能显著减轻,教育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2. 光明网——“双减”的关键在务实(节选)。

推进“双减”,还需要务实地看到,我国学生学业负担沉重的根源是中高考用单一的分数标准评价、选拔学生,我国基础教育短视化、功利化的背后,是应试化、竞技化。在中高考制度不能破除唯分数论的情况下,务实的选择应该是“相对减负”,即采取哪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的相对负担更小,强调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而要给学生“全面减负”,消除社会的教育焦虑,则需要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给学生的成才选择提供更多路径。

核心立意:教育回归正轨,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九、自我与环境

内容梗概:北大“韦神”: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秩序

在很久之前,媒体无意中拍到韦东奕的视频中,看起来像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衣着简朴,手里还拿着韦神的日常标配,矿泉水和白馒头。当时媒体的采访对象是北大的学生,根据韦东奕外表的形象,谁也没想到这会是北大的一位老师,这种反差感,也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受父亲影响,韦东奕从小痴迷数学。他高一就入选了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参加第 49 届、第50 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均以满分获得金牌。大三暑假时,他一举获得了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分析、几何、概率、应用四项金奖及个人全能金奖。加上大二时获得的代数金奖,韦东奕成为“丘赛”史上前无古人的大满贯选手。2021年10月14日,韦东奕又获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

他在网上非常火,关于他的辉煌事迹,在网上广为流传。但在生活中,他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网上讨论得再激烈,都不在他的关注范围之内。可能唯一能够引起他兴趣的,就是心中热爱的数学吧,唯有在数学的世界中,他的内心才能有明显的起伏和波动。

他每天的生活都很简单,宿舍、教室和食堂三点一线,一直都是如此,没有发生过改变。他在衣着和吃食方面不会花很多心思,衣服简单干净就行,关于吃的方面就更简单了,经常都是馒头就水,对他来说,吃东西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其他都不是很重要,没必要在这些事情上花太多的心思。

现在,人才成为越来越珍贵的资源,科研人员的待遇也越来越好。但是有的科研人员常年埋身于实验室,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研究上;也有的科研人员经常出现在媒体镜头中,有参加不完的各种“研讨会议”。希望能有越来越多像韦东奕一样的科研人员,一心专注于科研工作。

如果在追逐名利中花去了大半的时间,不免就会有质疑的声音出现,总是沐浴在鲜花和掌声之中,还能静下心来搞科研吗?韦东奕的科研态度令人敬佩,希望这样的科研人员能够越来越多,我国的科技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核心立意:坚守自我,专注所爱,不为外界所扰。

十、闪亮中国

【写在前面】回首2021,时光的年轮上刻下了许多国家发展的宏伟叙事,也讲述着许多平凡人本就不凡的温暖,我们一起携手努力着、感动着、奋进着,无数个点点发光的碎片与瞬间,构成了一个闪光的中国。

时光荏苒,2021年挥手告别,2022年悄然而至。年终岁尾回过头看,这一年,注定是应该铭记的一年,我们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性时刻。

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航天交出亮眼“成绩单”;面对疫情和暴雨,一个个“逆行者”被我们铭记……这一年,哪怕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也从未放弃向上的信仰,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在用不平凡的方式前行,汇聚成一个闪光的中国。

这一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以青春之模样,谱写时代华章,这样的青春够“燃”。“请党放心,强国有我!”“00后”铿锵有力的青春誓言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这是青少年对党的庄严承诺!“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写下的战斗口号,也成为举国为之动容的“热词”。2021年,我们看到了“00后”用责任与担当、奋进与大爱,在不同的“战场”上闪耀着的青春。奥运赛场,“00后”小将意气风发,争夺荣誉;防汛前线,他们挺身而出,守护我们;战疫一线,他们披甲逆行,守护生命……我们看到了一代朝气蓬勃、昂扬奋进、堪当大任的中国青年,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铸就了巍然屹立的精神丰碑。当每一份青春的力量都向着民族复兴的梦想汇流,我们必能让更多“不可能”变成“可能”,让青春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这一年,点点微光,汇聚星河,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这样的星光够“亮”。回望今年,仰望苍穹,是那些闪烁的星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路。还记得那一天,两颗巨星相继陨落,他是用细心、爱心、热心对待病人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他是有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稻覆盖全球梦”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生于平凡,逝于伟大,用爱的微光照亮人间。眺望茫茫夜空,还有无数散发着微光的人,汇聚起照耀我们的无数星光。“燃灯校长”张桂梅,用她的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大山女孩的人生梦想;“将军之子”廷·巴特尔,一辈子扎根牧区,苦干实干,带领牧民过上了幸福生活……那些闪烁的星,让每一个日子发光。他们展示了平凡中如何孕育伟大、坚守中如何成就非凡,这漫天繁星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一年,太空探索,永无止境,眼有星辰大海,心有繁花似锦,这样的中国够“闪”。2021年,中国航天的成就举世瞩目: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建造大幕全面拉开,中国进入空间站时代;中国的航天发射次数再创历史新高,越来越多的“中国星”闪耀太空。这一年,中国航天的脚步不只在月球,还迈向了4亿公里之外的火星,天问一号在火星留下了属于中国人的印记,并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探测”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绝无仅有,祝融号火星车向前的每一步,都创造着中国航天的新纪录。即将过去的2021年,中国航天以自立自强的科学精神,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推进航天事业不断超越,交出了一份让国人振奋、世界赞叹的精彩答卷,书写下了一个个中国奇迹。

回顾2021,我们心中有光,不惧雨雪风霜,不惧山高路长,所有新的成长和挑战都是2022最好的铺垫。展望2022,新年新气象,愿我们继续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写在最后】本篇时评,大家主要积累一些例子素材、学习语言上的灵活表达与运用。但本文也存在一定的短板,论点的选取角度不一,第三个论点太过于具体了。可能这是因为作者受到年末年初这个时间点写总结性时评的限制-中安在线 2021年12月29日

十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环保、责任

内容梗概:新全球气候协议达成,未来变得更有希望?

2021年,据《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政府4月13日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废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4月12日的记者会上曾表示,“日方应对国际公共利益负责,这也是对本国民众利益负责。”日本政府将核废水排入海洋的决策显然缺乏高度负责的公共精神,不仅不利于海洋生态环境,而且还将对周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和利益造成威胁。

核心立意: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环境,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

优秀句段:

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坚定信心、携手同行,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我们就一定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优秀范文:《美美与共,一起向未来》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一幕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直抵人心:所有引导员高举各参赛国家(地区)名的雪花引导牌,通过舞蹈与地面光影的互动,让所有雪花聚合,共同构建成一朵大雪花。这寓意“协和万邦”,表达了一个文明古国“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深厚人文情怀,体现了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进理念和大国担当,呼吁全世界团结一致、一起向未来。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世界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国际格局力量对比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全面深刻重塑、各种风险挑战此起彼伏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现实及未来需要,站在历史和哲学高度,提出了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发展理念,为世界各国找到并结成发展共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蕴含着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必将有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而是行胜于言的中国行动,是兼济天下的中国担当,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融相通的时代进程。中国身体力行,始终致力于倡导并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着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变局引领正确方向,为协同发展开辟广阔前景,为多边主义注入时代动力,为人类文明探索光明未来。特别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后,中国在病毒检测、药物研制、疫苗开发、协同抗疫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作出积极贡献,以自身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华文明素来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伟大思想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君子之德。“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特征,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互鉴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我们必须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凝聚共识,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携起手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实现共赢共享,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正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雪花一样,每一朵雪花都映射出独特的光华,但最终共同汇聚成一朵璀璨的大雪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十二、躺平还是坚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年轻人不应感到疲惫就“躺平”,因为“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
一位教授在毕业典礼上致辞:“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近来,“躺平”成为某些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读完上述四则材料,作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①“躺平”非缴械,重在适己行。

②悄悄努力,默默积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奋斗姿势。

③理解你的“躺平”,更期待你的奔涌。

④国不可一日无奔跑者,人不可一日无精气神。

⑤青春之我,当拒绝“丧文化”,不做“躺平”者。

⑥起而行,“涨”青春姿势,壮时代声威

高分语段: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广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谱写更为动人的新时代青春之歌,正是党和人民的热切期待。
青年当以行动铸就时代之辉煌,向“躺平”说不。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的力量是无限的。曾记否,一百年前,一场浩浩荡荡的五四运动让学生群体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坚实力量。鲁迅先生曾在《热风》中描绘愿景,希望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机会从来不是坐着等来的。我们不能甘愿“躺平”,坐以待毙。站起来吧!点燃自己,让我们的微光汇集,共同铸造一个辉煌的时代。

2022高考作文写作指导

01
时间分配

温儒敏教授曾说,“要让15%的人做不完”,可能作文也难以完篇。很多同学经常说自己“作文不够时间写”。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反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留给作文的时间够多吗?正常来说,一篇60分的作文,应该留足45分钟以上的答题时间,这个时间囊括了:解读材料+立意构思+草稿大纲+整齐誊写,这四个部分。

要把时间安排好。一般都是先做完其他部分的题再写作文,那么留给作文的时间就要有具体的安排。审题构思的时间要给够。提纲出来后要想想,写每一部分所需要的时间大致有多少。修改润饰也要留出时间。

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能够在30分钟内就完成作文,如果题目难度稍大,基本上就是“夺命狂奔”而无暇细想,这种感觉就像是,很容易出现偏题。实际上,从组材,到构思,到行文,没有个把小时很难写得像模像样。但无论如何,要确保作文完篇,如果实在写不完,也要有一个正式的结尾,不然远不是少50字扣一分那么简单。

02
破题思路

近年来,关于什么是“好的作文题”,仿佛有了一把新的评判标尺,那就是无法套素材的作文题,才是好的作文题。从形式来看,高考作文题经历了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等变化。专家认为,这体现出命题空间的不断扩展,同时也是对“套路文”“宿构文”的限制。

每年高考阅卷占相当比重的就是所谓“宿构作文”,题材构思彼此相似,有固定的套路。判卷的老师见得多了,会很厌烦“宿构”,难免就扣分。所以即使很熟悉的题目也要重新去构思。

构思时要想想如何超越平时的训练,超越“程式化”思维;不要轻车熟路,用做练习的习惯去写作文,不要照搬平时准备的框架、论点或素材。作文不是歌颂。愿同学们在剩下的复习生活中,“生活化案例”与“高大上案例”并重,培养辩证思维,理清高考作文命题的顶层设计,向50+进发。

北京高考备考资料下载网入口>>>>>>>>>(点此进入)名校试题--试卷解析--最新试题--考点汇总--知识点讲解

试题推荐:

全国高考压轴题解析汇总

全国高考三角形讲解汇总

全国高三一模专题解析

全国高三二模专题解析 

全国高三月考压轴题汇总

北京高中期中试卷解析汇总


北达培优课程推荐:(报名热线:400-616818-2)

北达2021届高考外地回京全日制

北达2021届高考复读全日制招生

北达高考全日制一对一

北达高二全日制招生简章

北达高一全日制招生简章

北达艺考文化课全日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Baidu
map